今年4月15日是我國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,也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》正式實施一周年。據拱北海關所屬中山海關4月14日介紹,去年該關通過開展“國門綠盾”專項行動,做好國門生物安全監測工作,守護國門生物安全。
▲中山海關關員到企業開展國門生物安全宣傳。
海關是國門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線。其中,疫情監測是防止生物入侵的前提和基礎。以實蠅檢測為例,要判斷地中海實蠅是否已經入侵,了解本地的檢疫性實蠅發生情況究竟如何,推測是否有新的實蠅疫情發生,均需要通過疫情監測來尋找答案。
在中山市黃圃鎮偉光園藝,中山海關關員依次從幾棵樹上取下了明黃色的實蠅誘捕器,倒出誘捕器內的實蠅,逐個認真比對、核實,然后將可疑實蠅裝入指形管中,送實驗室鑒定。
去年,中山海關共在中山19個鎮街布置了類似于偉光園藝這樣的監測點51個,全年監測到6種實蠅。其中兩種實蠅為中山自開展監測工作以來首次監測到的實蠅種類。
據參與該項目的中山海關駐石岐辦事處查檢四科副科長羅利娟介紹,在日常監測中,中山海關使用地中海實蠅誘劑、桔小實蠅誘劑、瓜實蠅誘劑和蛋白誘餌4種誘劑監測實蠅發生情況,定期記錄捕獲情況,按計劃補充替換誘劑。最終,中山海關去年全年共捕獲各類實蠅2.3萬余只,監測結果為判斷當地實蠅發生和分布情況提供了重要參考,有力保障了我國生態、農林業生產安全。
進口貨物中的植物疫情風險也不容忽視。中山海關采取定期對關區內5家進口糧食指定加工企業開展外來有害雜草監測,通過現場踏查、野外調查、標本采集等方式,密切關注進口糧食指定加工企業及周邊的有害生物情況,嚴防植物疫情傳入傳出以及外來物種入侵。2021年,中山海關在關區內糧食指定加工企業共監測到雜草種類40余種,其中有2種為檢疫性雜草,已督促企業鏟除并按規定上報。
中山有不少生物醫藥企業,需進出口血清、生物制品等特殊物品,該類產品生物安全風險較高,對通關時效要求也很高。近日,《特殊物品海關檢驗檢疫名稱和商品編號對應名錄》發布,新版海關出入境特殊物品衛生檢疫審批和分析系統上線運行,針對這些新變化,中山海關也加強政策宣傳和指導,向企業派發宣傳折頁,及時把最新監管規定傳達給企業,指引企業報關、審批事項填報,同時嚴格做好進出境特殊物品監管和企業現場考核,在嚴防生物安全風險同時保障相關物資順利通關。
◆中山日報社編發中心
◆文:記者 黃凡 通訊員 肖凌 左國卿
◆圖: 通訊員 黃妙雙
◆編輯:汪佳
◆二審:朱暉
◆三審:程明盛
◆素材來源:中山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