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0年交出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后,新年伊始召開的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,提出了一道全新命題:中山如何在更高層面上代表灣區“國家隊”,參與未來全球競爭?
命題宏大,卻并不遙遠。當前區域競爭是城市群間的競爭,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之一,是參與全球競爭的“國家隊”。中山位居灣區“9+2”城市之列,即扮演著“主力成員”的角色。我們不能局限于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而要在協同打造新發展格局中當好戰略支點,做到“以一當十”,在強手如云中脫穎而出。
這對于扭轉經濟發展被動局面剛剛破題的中山來說,是否現實?答案,可以從一些城市的發展軌跡中尋。去年,中山先后組團到大灣區、長三角地區考察學習,兄弟城市日新月異、翻天覆地的變化,帶來了很多的啟示,也堅定了我們實現跨越發展的信心。
比如深圳。這座用40年時間締造世界發展奇跡的城市,一路走來不乏奇崛艱辛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“特區失敗論”,到九十年代中期的“特區不特論”,再到新世紀初期的“被誰拋棄論”,似乎每到發展的十字路口,深圳都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負面情緒、批評甚至是質疑。而深圳所做的,是不斷檢視反思、對癥下藥,實打實地破解發展面臨的關鍵性制約和潛在性危機。
比如東莞。曾幾何時,東莞還是和我們體制相同、結構相似、體量相當、勢頭相若的小伙伴,而如今已是GDP萬億俱樂部的“種子選手”。這個過程也并非一路高歌。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,經濟高度外向的東莞成為“風暴眼”,“世界工廠”幾乎陷入停滯,一度被貼上“熄火”“衰落”等標簽。但結果是,東莞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在轉型升級中迎來涅槃重生。
比如南通。地處長江下游的南通,昔日受制于“有江無橋”“有海無港”的交通瓶頸,一度偏安一隅、默默無聞。但2008年蘇通大橋的通車,開啟了南通融入蘇南、接軌上海、打造滬蘇通金三角的新進程。南通抓住機會,由此一路飛奔,GDP在幾年間連跨幾個千億級,成為長江以北首個破萬億的設區市。
上述城市,與中山都有一定的關聯性、相似性、可比性。既然別人都可以做到,那么,隨著國家重大戰略縱深推進、深中通道加快通車、區域一體化同城化眾望所歸,坐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中山,為什么不行?
從這個意義上看,這次全會指向了一個新的閾值:中山是時候突破傳統模式的“臨界點”,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廣闊天地。當然,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也不是一手一足之力,必須調集所有單元,聚焦一個目標,持之以恒發力。通過全方位的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超越,實現全盤質變與升華。
戰略目標確立以后,剩下的就是戰術打法。全會明確,要做強重大產業平臺“頭號工程”,加快形成“3+4”產業發展空間格局;做強產業“東西兩帶”,加快形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集群;做強內外“兩個市場”,加快拓展市場優勢;做強投資“重要抓手”,加快建設灣區一流品質城市;做強改革“關鍵一招”,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;做強民生“幸福工程”,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。答好了空間、產業、市場、品位、改革、民生這關鍵的“六個之問”,也就答好了“崛起灣區”的時代命題。
寒風呼嘯的冬天已經漸行漸遠,而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。只有想到,才能做到;一旦出發,必須到達。讓我們沿著既定目標和方向,風雨不改,踏歌前行!